卵裂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起始于受精卵。
受精卵有两种类型:多黄卵 少黄卵
多黄卵一般进行不完全卵裂,而少黄卵一般进行完全卵裂。

哺乳动物为少黄卵。

受精卵分为动物极和植物极。
动物极最终分化为外胚层,植物极分化为内胚层。

动物极 植物极
外胚层 内胚层和中胚层

16-64细胞时期称为桑葚胚时期。
受精卵卵裂到128个细胞时形成囊胚。
过程发生在受精卵在输卵管向子宫移行的过程中。

时期 细胞数
卵裂期 16细胞之前
桑葚胚期 16-64细胞
囊胚期 64细胞以后

囊胚由内细胞团以及滋养层细胞组成。
靠近动物极区域会形成一个囊胚腔。

而哺乳动物的卵裂方式为旋转式。
滋养层细胞与内细胞团接触的部分称为极滋养外胚层。
不与内细胞团接触的部分称为壁滋养外胚层。

内细胞团最终会发育为胎儿,而滋养层细胞最终会发育为胎盘。
囊胚从输卵管迁入子宫,并逐渐从透明带中孵化,进入着床准备期。

着床由三部分组成

  1. 定位
  2. 附着
  3. 侵入

胚胎植入过程中,内细胞团分化为上胚层和下胚层。

  • 内细胞团
    • 上胚层
    • 下胚层

植入子宫之后
上胚层细胞多能性退出,细胞极性出现。
上胚层中间出现 花环 结构,花环 结构扩大形成羊膜腔。

上胚层和下胚层经过分化和形态演变,形成对称的杯状结构或者盘状结构。

杯状结构 盘状结构
啮齿类 灵长类

随上胚层、下胚层和滋养层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分化,胚胎后部上胚层部分细胞分化为原肠运动细胞。

原肠运动

原肠运动同时伴随着胚层后部上胚层凹陷的形成。
原肠形成方式有五种。

  1. 内陷
  2. 内移
  3. 分层
  4. 内转
  5. 外包

以内陷方式形成原肠是后口动物的典型特征。

三个胚层的细胞相互作用并通过五种原肠形成方式最终形成原肠胚。

胚层 形成原因
外胚层 一些上胚层仍保留在外侧
中胚层
定型内胚层 靠近原条的上胚层细胞开始增殖并逐渐侵入下胚层
原始内胚层 由前部脏内胚层形成

神经胚时期

神经胚时期是指从神经板形成到神经管闭合的阶段。
随着原肠胚的发育,外胚层逐渐分化形成神经板和表皮层。
神经板分为位于中间的神经外胚层和两侧的边缘细胞。
神经外胚层会发育为神经管。而边缘细胞会发育为神经嵴细胞。被称为第四胚层。

内脏器官发育阶段

外胚层的表皮区最终参与皮肤的构成。
脏内胚层及定型内胚层会构成多种内脏器官。
中胚层会发育为各种系统。

参考资料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研究进展和伦理

胚胎发育-Wiki

卵裂-Wiki